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12 点击次数:124
诸葛亮掌管蜀汉的时间其实挺短的,总共就12年,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,他却创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,就像《三国演义》里大家常提起的七次抓住孟获,还有六次北伐祁山。
在讲故事的小说里,为了让人物更出彩,作者常常会加点想象的情节。我们敬佩丞相的传奇人生,但真相还是要讲明白,不能随便夸大其词。比如说,火烧新野、草船借箭、借东风这些事儿,其实都不是丞相干的。还有,那个七擒孟获的故事,也是编出来的。
七擒孟获这事儿听起来挺威风,抓了再放,放了再抓,直到把你磨得没辙。但咱们静下心来琢磨琢磨,这做法真不合逻辑也不近人情。身为一个国家的头儿,时间金贵着呢,哪有空陪你玩这种你追我赶的把戏?这不是闲得慌嘛!
那么,事情的真实状况和背后的道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?咱们来仔细说说,分析分析吧。
【诸葛亮南征的背景】
刘备走后,诸葛亮挑起了蜀汉的大梁,一干就是12年。但这12年,他过得可不容易,因为刘备留给他的,就像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烂摊子。而且,外面的情况也很糟糕,强大的曹魏集团老想着怎么对付他,就连边上的东吴集团也跟他们不对付。
诸葛亮一当上领导,就觉得得赶紧找个机会喘口气,所以头两年,他就像是说要先把家里收拾干净再招待客人那样,把国门一关,专心在家搞建设,恢复元气。
然而,事情总不随人愿,好多老问题得赶紧想办法搞定,不然日子别想过得安生。诸葛亮现在手头上有两件大事得马上处理:一件是怎么跟东吴重修旧好,另一件是怎么让益州内部安定下来。
第一个事儿挺容易懂,就是蜀汉的老本被东吴烧了个精光,刘老大也被东吴气得一命呜呼,所以说吴蜀两家要想和好如初,那简直是难上加难。重点在于第二个事儿,不是说刘备活着的时候,益州挺太平的吗?咋突然间就得靠诸葛亮去摆平了呢?其实啊,在刘备咽气之前,南中那边就不太安分了,益州郡的几个大佬雍闿,把太守正昂给宰了,还通过交州跟孙权眉来眼去,说要投靠他,接着又把新来的太守张裔绑了送给孙权,孙权一看,高兴得不得了,直接封雍闿为永昌太守。结果刘备一死,建宁的大佬雍闿、越巂的夷王高定、牂柯的太守朱褒,全都造反了。
刘备去世后,高定在越巂胡作非为,雍闿在建宁嚣张跋扈,朱褒在牂柯也起兵造反了。
说白了,蜀汉集团就是实力不够强,有些地方的大佬们对它没信心,觉得跟着刘备没啥前途。而且,蜀汉集团老是打败仗,这下大家更急着想跟它撇清关系了。
这两个事儿都挺急的,诸葛亮会怎么解决呢?他先顾着跟东吴搞好关系,外部安稳了,再回头专心解决家里的事儿,考虑怎么发展。
那时候,南中那四个地方,就只剩下永昌郡的吕凯和王伉还在硬撑着了。朋友们,真的不容易,不过还得请你们再咬牙挺一挺。诸葛亮呢,他一边忙着处理国家的大丧事,一边把边境封锁起来,可还没动手去收拾那些闹事的人。
南方的好几个郡都发生了叛乱,但诸葛亮因为刚经历了重大的丧事,所以暂时没有出兵平定。
与此同时,诸葛亮让邓芝出使吴国,带去和平的意愿,他问吴国,能不能不打仗了呀?咱们这边领导层已经换新,以前的事儿就让它随风去吧,咱们携手向前,共同迎接新未来。
江东那些人其实早就尝到了鲁莽的苦头,做事越冲动,事后就越害怕。东吴这些年偷偷在背后给蜀汉使绊子,心里其实很不是滋味。别的不提,光是为了巴结曹魏,不得不低声下气,孙权心里就够憋屈的了。毕竟,装孙子装一时还行,装久了可就真成孙子了。你要是孙权,继续向曹丕低头,以后大家可都只把你当成曹魏的小跟班了。更别提,这低头还是你自己主动献上的。再加上,江东还得时刻提防着蜀汉的报复和曹魏的吞并,两边开战的风险时刻悬在头上。
因此,当蜀汉主动来求和时,孙权其实没啥好拒绝的。你都做了那么多不对的事儿,人家都说要放下过去了,你还想怎么样呢?只有蜀汉那边不找你麻烦了,你才能安心地和曹魏翻脸,不再做曹家的下人。
但是,蜀和吴想要和好有个大问题,那就是刘备也称王称帝了。孙权虽说打败了蜀汉,可他名义上还是个大老板。他跟着曹丕混得像个小跟班,可要跟蜀汉和好,他又觉得两人在地位上不匹配。
因此,孙权这家伙提了个不太地道的条件:要和好也行,但你们蜀汉得认我做个皇帝,或者认可我未来能当皇帝。之后咱们一起把曹丕那家伙给解决了,咱俩平分天下,岂不是美哉?
要是世间安稳,两个首领共同管理,那该多好啊!
为啥说孙权提的这要求挺不厚道呢?毕竟从古到今,正统的皇位只有一个。现在曹魏和蜀汉都自立为帝了,可他们都有自个儿的道理。曹魏的皇位是从汉献帝那儿和平过渡来的,手续完备,名正言顺。蜀汉那边,虽然刘备称帝的理由不太站得住脚,但他好歹是刘家的血脉,硬说曹魏是曹丕篡位,自己要光复汉室,这也能让人勉强接受。可孙权你呢?先是汉朝的臣子,后来又投了曹魏,你凭啥突然间就要当皇帝呢?
孙权心里盘算着,要是能和蜀汉手拉手成为好伙伴,那他称帝我就也能称帝了,毕竟咱俩地位相当,不分高低嘛。
面对孙权那不要脸的要求,诸葛亮这边是怎么回话的呢?邓芝是这样说的:咱们现在先友好相处,等把魏国给灭了,到时候要是您还不服咱们是天命所归,那咱们再动手也不迟。
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,地上也不会有两个君王。要是和魏国并存下去,那说明大王您还没完全明白上天的旨意。每位君主都应广施恩德,每位臣子都应竭尽忠诚,一旦拿起战鼓和槌子,那战争可就真的要爆发了。
这是啥主意呢?就是说咱们先把眼前的纠纷放一放,把当前的事儿解决了,以后的事到时候再议。邓芝这个搞外交的,他能这么轻易地说出口吗?肯定是丞相早就料到孙权会怎么想,提前给邓芝定好了不能越过的界限。
孙权对邓芝的直率大为赞赏,在给丞相的回信里写道:能让两国和睦相处,全靠邓芝这人。
接着,蜀汉和东吴又重新结盟了,孙权直接向曹丕表示不再合作。曹丕觉得自己被甩了很丢脸,所以在225年,他决定出兵攻打东吴。
摆平了东吴,还让曹魏和东吴自己打了起来,丞相这下能专心解决之前放下的南中麻烦了。在小说里,“七擒孟获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诸葛亮这次南征的时候。出征前,那个常出馊主意的马谡给诸葛亮出了个主意,说收服人心最重要,诸葛亮一听觉得挺对,于是就跟孟获玩起了你追我赶的游戏,直到孟获彻底认输。
【诸葛亮南征的真实情况】
马谡说:南中那边因为地方偏远,已经不服管教很久了。就算咱们今天打下了,明天他们可能又反了。现在咱们全力北伐对付强敌,他们要是知道咱后方空虚,反叛起来可就快了。要是咱们杀光他们来消除后患,不光显得咱们不仁义,而且这事也急不得。打仗这事儿,攻心才是上策,攻城只是下策。用心计战胜他们是上策,硬碰硬打仗是下策。希望您能让他们真心归顺。诸葛亮听了他的建议,放了孟获,让南中人信服。所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,南方再也没有反叛过。
马谡说“要抓住人心才是最重要的”,这话可能挺有道理,但说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,还有因为这个,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南方一直没人敢造反,这两点其实都靠不住。为啥这么说呢?接着往下看分析和解释吧!
首先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不同民族之间要想和睦相处,光靠感情深厚是不够的,通常得靠“联姻”和“贸易往来”来维持。而这些做法的背后,其实都得有强大的武力作为支撑。换句话说,往往是经过争斗和较量后,一方让另一方心服口服,双方才能真正和平相处。
另外,诸葛亮这人挺聪明,他才不会用那种慢慢消磨对方意志的老办法。他时间紧得很,没空去一点点改变南夷人的想法,更不会选择这种没准儿能成的方法。
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原来是诸葛亮把军队分成了三路,他自己带着大部分人马,直接攻打最嚣张的越嶲夷王高定,另外派李恢和马忠分别去攻打益州郡和牂牁郡。
丞相带领的主力部队这一路走得非常顺利,一进入越嶲郡,他们就打下了高定的老巢,还抓住了那位夷王的家人,接着就让高定快点投降。但高定还想硬撑下去,结果就被丞相给彻底打败了。
东路军的将领马忠进展得很顺畅,他成功打败了牂牁的太守朱褒,接着就安抚了当地百姓,让局势稳定了下来。
李恢军在中路遇到了不少麻烦,他们刚到益州郡就被敌人团团围住,而且李恢的军队人数远远比不上对方。这时,李恢急中生智,装成本地人跟叛军拉关系,一番花言巧语后,说自己想加入他们的计划,结果叛军还真就放松了戒备。
当时时恢的兵力少,敌人多,而且还没收到诸葛亮的消息,他就骗南方人说:“官军的粮食吃完了,打算撤退回去。我在这地方待了很久,现在终于能回家了,不会再回北方了。我想和你们一起商量个对策,所以真心告诉你们。”
接着,叛军稍微松懈了防备,李恢瞅准时机,猛地发动攻击,一下子就把叛军打败了。之后,他慢慢清理残余敌人,最后和丞相的队伍汇合到了一起。
南方人相信了他们,所以防守变得松懈。这时,恢趁机发起攻击,把他们打得大败,一路追击逃兵,往南直到槃江,往东直到牂牁,和诸葛亮那边形成了呼应。
说白了,诸葛亮南征时并没耍啥“攻心计”,就是靠硬实力直接打败了他们,简单粗暴得很。后来,那个主张投降的大佬谯周,在劝刘禅投降的《仇国论》里说:“南方那些偏远地方的蛮族,平时没啥贡献,还老想着反叛。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,用大军压境,他们没办法才服了。从那以后,他们开始交税供军需,心里其实很不满。这些人就是国家的隐患啊!”这也足以证明,南中是被丞相打服的。以前不交税都老想着造反,现在咱们对他们压榨得太狠,他们肯定还会再闹的。
诸葛亮南征时,并没有采取什么“先攻心”的策略,反而是大打出手。而且,那个大家常听到的“七擒七放”的故事,很可能也不是真的。
“诸葛亮抓孟获”的事儿在《资治通鉴》和《汉晋春秋》这些历史书里都有写,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了。简单来说就是:孟获起兵反抗,诸葛亮出兵去平定。为了让南中地区长久安宁,他决定要让孟获真心归顺。所以,他抓了孟获又放,这样来来回回弄了七次。到最后,孟获被彻底折服,再也不敢捣乱了。
孟获这个人啊,历史上很可能真的存在,毕竟其他史书里头也提过他的名字。不过,“诸葛亮七擒孟获”这事儿,仔细想想不太靠谱,估摸着是司马光借着诸葛亮的名气,来表达儒家那种天下一家、以德服人的治国想法和理想制度。
首先,诸葛亮在五月份的时候,渡过泸水去了个很荒凉的地方,然后到了秋天就回来了,总共也就两三个月。这么短的时间里,他居然七次抓住了孟获,差不多每十天就能抓一次,这简直比抓野兔还轻松,感觉不太可能是真的。
另外,在非常可靠、最直接的历史记录《三国志》里头,压根儿就没说到孟获这个人,也没讲起过这事儿。要是真有这事儿的话,考虑到陈寿对丞相那叫一个敬佩,他不太可能故意不提的。
最终,咱们能明白,诸葛亮对付那些反叛的人,手段是相当干脆的。他给了高定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,但对方不领情,就被他解决了。那为啥孟获能反复“重来”七次呢,这也太不一样了吧?
其实,说白了,诸葛亮之所以不能那么做,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管理边疆异族的办法不允许。孟获啊,他在南中地区可是个大户人家,姓孟,是那边八大姓里的一家。像他们这种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家,历来都是朝廷用来帮忙管地方的好帮手,而他们呢,也得靠着朝廷的支持,才能稳住自己在当地的地位和好处。所以啊,他们一般的做法就是联手把那些想搞事的少数民族部落给压下去,然后再抓些壮劳力,让他们给这些地主大户当手下、干苦力。
《华阳国志》里提到,把那些体弱的人分出来,让他们跟着焦、雍、娄、舞、孟、量、毛、李这些大姓人家,组成一个个小队。
丞相过去被描绘得很伟大,但说实话,他那时候的情况和责任,根本不允许他用仁义去感化南边的那些部落。他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搞这种没准儿的事,毕竟涉及到自己的大利益时,人们往往不那么讲规矩。没有武力在后面撑腰,和平哪儿能靠得住呢?丞相不可能光靠说服就让一个反对的头头儿服服帖帖,打完仗还让他自己管自己,连兵都不留,这怎么可能嘛!
丞相试着说服高定投降,但他不听,结果就被丞相解决了。李恢呢,他使了个计谋抓住了机会,接着就对老家的部队发起了猛攻。到了真刀真枪干的时候,大家都图的是速度快、效果好,直接稳当地解决问题,谁有时间跟你慢慢耗啊?
咱们聊聊诸葛亮南征回来后,怎么安排管理南中的将领吧。他先派了李恢(益州郡本地人),然后是张翼(犍为郡来的)、马忠(巴西郡的)、张表(蜀郡的)、阎宇(南郡的)。这里面,就李恢是本地老手,政治可靠,他老早就在刘备和刘璋闹矛盾时站对了队。其他人嘛,全是外地调来的。南中各郡的太守也是差不多情况。为啥呢?权力斗争里,真心信任难啊,你不是我的人,我就得防着你!想想看,丞相会让孟获继续在当地自己管自己吗?
丞相收拾并管理南中的真正办法,跟曹操对付乌桓、孙权收拾山越的手段差不多,都是先用武力摆平,接着想办法让你们变弱,没法再闹事,最后找个靠谱的势力,花小钱办大事,稳住局面。丞相南征过后,南中虽然还有几次小叛乱,但都被那些有势力的汉人大家族带着手下轻易解决了,这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丞相是怎么让南中的部落势力变弱的呢?他就是先跟当地有势力的汉族大户搞好关系,因为这些汉族人和朝廷是一条心的。接着,他就支持那些向着朝廷的势力,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,好去对付那些不听话、固执的少数民族势力。
实用的招数包括:把你们的人才挖走,让他们到中央工作,这样地方上就没人能镇得住场面了;再让当地有势力的人管着你们,让你们内部起争执,互相消耗力量;接着,我们支持这些地头蛇,等他们不行了,中央的力量就补上;最后,就是不断拿走你们的资源和进行惩罚。你们那儿壮丁多吧?那就派到前线去打仗(就像诸葛亮招募的“无当飞军”那样)。钱财粮食通过收税来控制,武器装备通过治安管理来控制。
因此,各位聪明的读者朋友,你们是否还认为丞相是用“七擒七放”的招数摆平了南中的叛乱呢?没那么简单!说到底,朝廷、汉族大户和少数民族部落,他们心里打的算盘根本不一样,这两种心思天生就是对着干的,没法和解。要是少数民族部落势力壮大了,他们就想自己说了算;要是日子过不下去了,他们就会觉得汉族人都是吸血鬼,是你们害得他们这么惨。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提到,得往南安抚那些夷越民族,但实际上,他是要安抚并拉拢当地有威望的汉族大户,同时削弱周围的夷越势力。这才是历史的真相。
【逻辑分析与现实思考】
现在很多军事爱好者,这挺常见的,对男人的那点事儿感兴趣,挺正常的。不过,有点遗憾的是,好多军事迷老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瞎想军事战争的事儿。比如说,他们总爱把战争说得要么没道德,要么太美好。
可是,说到底,军事战争就是一场彻底的对抗,没有回头路可走,几乎是什么手段都可能会用上。
其实,真正的打仗并非只是为了杀人,多数情况下,打仗都是为了用武力让对方低头认输,就像之前说过的“联姻求和”和“开放贸易”。只有当对方妥协了,自己这边才能用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好处。
诸葛亮南征也是出于无奈,就像我们平时遇到的种种挑战一样。大家得明白,挑战只是通往目标的路,不是终点本身。
这位丞相一辈子都不靠暴力解决问题,可有时候,为了完成使命、担起责任,还真得用点强硬手段。这就像是咱们平时也会碰到的两难选择。因此,咱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好坏和行为方式时,得客观全面,不能片面看问题。
丞相接手的是一个乱得一塌糊涂的局面,却还梦想着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。就算他再八面玲珑,也不得不做出许多无奈的选择,并付出沉重的代价。要是丞相手里有足够的时间、人才和兵马,说不定真能像他刚开始在隆中规划时说的那样,“安抚好南方的少数民族”。但现实是,他啥都没有,所以只能雷厉风行地稳住局面,用强硬手段平定南中的暴乱。
千百年来,蜀地百姓一直祭奠怀念丞相,因为他为当地的汉族人立下了大功。丞相在54岁的壮年时去世,这背后有着他许多无奈的选择和过错。世间万物,皆有因果,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,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。你看《三国演义》里为啥会编出诸葛亮为了火烧藤甲兵而折损自己阳寿的故事?不就是为了强调因果报应这个主题嘛。
在咱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,得清楚,那种真正的死对头,可不是靠短时间内对人好就能轻易改变的,所以,该有的那股子斗争劲儿,咱们不能少,也别傻乎乎地一味当好人。有时候得强硬点,有时候也得和善点,这都是处理问题的办法,哪个更好得看情况、看对象,反正得根据实际状况来灵活应对。
这么说吧!比如说你是个管事的,手下的人直接在大家面前跟你唱反调了,偏偏这时候你还有一大堆紧急的工作等着处理,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种麻烦呢?
首先,你得琢磨琢磨,你的下属这样做事和说话,到底是想表达啥?这肯定不是简单地对你有点不满或者吃了点小亏,要不他也不会做得这么过火。他敢公开跟你对着干,要么是觉得自己能跟你比划比划,表面上看是不服气,其实是想抢你的位置或者自己单干;要么就是觉得跟着你混不下去了,干脆豁出去了。
总而言之,碰到这种事,光说几句好话压根儿没用。再说,就算你退让一步把事儿平了,以后麻烦更大,毕竟有了先例,别人也会跟着学,不断来挑战你的底线。
问题大了得下狠手,乱世得严刑峻法,碰到大事儿就得用特别办法,得狠狠管住。大家得明白,有人一门心思想害你,多半不会真心跟你和好。要把敌人变成朋友,这种好事儿也就只能在无关紧要或者没办法的时候才可能碰到。
诸葛亮南征是怎么想的呢?原来,南边的几个郡觉得蜀汉没啥大出息,新上任的诸葛亮也像是陷入了困境,所以他们就想趁机自己当家做主。于是,丞相就带着军队去平定了他们,接着为了防止他们再闹事,就采取了严格的手段来管理。至于那些说要用智谋让他们服气的办法,这时候根本用不上,也不适合。
说白了,咱们得清醒点、理智点看问题。得搞清楚,谁是咱的对手,谁是咱的伙伴。对手得用对手那套对付,伙伴得用伙伴那套相处,这俩可不能也不该搅和在一起。